脊椎壓迫性骨折
脊椎壓迫性骨折
近十年來台灣流行病統計調查結果發現:65歲以上台灣城市婦女,19%已有一個以上之脊柱體壓迫性骨折;男性則為12%有一個以上之脊柱體壓迫性骨折。依全民健保資料,民國85至89年之間,65歲以上男性每年髖部骨折約為2500例,女性每年髖部骨折則約為3500例。若依目前台灣婦女平均壽命為78.3歲而言,大約三分之ㄧ的台灣婦女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柱體、髖部或腕部之骨折;男性也約有五分之ㄧ的風險會發生一次脊柱體、髖部或腕部之骨折,若校正因年齡分佈之差別,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流行率,已與美國白人相當,都屬於高流行率地區。
而依健保紀錄,發生髖部骨折的老人,一年內之死亡率約為15%。死因則以長期臥床引發之感染為主。除了急性期平均醫療費用,每例約為10萬台幣以上之外,其後亦將耗用極大之家族人力及社會資源。展望未來,上述流行率及醫療資源之耗損,恐將繼續增加,極需要政府及醫療人員立即來共同加以防治骨質疏鬆及脊椎壓迫性骨折的發生率。
隨著社會高齡化,骨質疏鬆及脊椎壓迫性骨折的發生率也跟著增加,脊椎壓迫性骨折常見於更年期過後,骨質疏鬆厲害的病人身上。而脊椎脊椎壓迫性骨折病患常因搬重物或不小心跌倒,而導致脊椎椎體骨折,引起嚴重的背痛,使得病人無法行動,影響日常的生活,脊椎壓迫性骨折這種疾病往往要付出很大的社會經濟成本,因此預防及治療脊椎壓迫性骨折成為骨科醫師很重要的課題。
脊椎壓迫性骨折的臨床症狀:- 背痛- 背痛的程度是因人而異,輕者不影響日常之工作,重者甚至背部劇痛無法坐或站立,必須要臥床休息。
- 駝背- 骨折最好發的部位是在胸腰椎交界處也就是背部最下方的肋骨附近,腰椎的骨折常常會造成腰駝。
脊椎壓迫性骨折的鑑別診斷和檢查:- 醫師臨床問診。
- 神經學檢查以確定有無神經症狀。
- 胸腰椎X光檢查以確認脊椎的排列及完整性。
- 骨質密度檢查以確認骨質疏鬆的嚴重度。
- MRI核磁共振確定骨折的嚴重度及早期壓迫性骨折。
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治療方法:
保守治療- 當壓迫性骨折發生時,在急性期多臥床休息或使用對抗骨質疏鬆的藥物加上非類固醇類的止痛藥來緩解疼痛,但長期的藥物治療容易造成十二指腸或胃潰瘍和腎臟病變。
- 背架的使用,固定脊椎降低關節的活動度,以避免運動時的劇烈疼痛,而達到止痛的目的。醫師會視病人骨折的位置建議不同高度的背架,一般說來只要病人坐起或站起便需穿上背架,正常情況下需穿上三個月來確保骨頭復原。
保守治療時間大多需要數星期甚至數個月,有的仍無法達到滿意的效果,有的無法忍受止痛藥的副作用,而且臥床時間太長更會加速骨質流失導致更厲害的骨質疏鬆性骨折。
外科治療- 傳統手術治療的方法包括神經減壓手術或合併自體或異體骨骼移植的椎骨融合手術,手術時間較久,創傷較大而且癒合時間長,病人若合併有嚴重的內科疾病常無法承受此傳統手術,此外傳統手術將鋼釘架在疏鬆的骨骼上,就像把房子蓋在沙灘上不會穩固,容易有併發症產生,因此需加上骨移植或骨骼代用品來強化及維持骨折椎體的穩定性。當然自體移植骨的效果最好,但缺點是常需要多開一處傷口及犧牲正常的骨骼,而且取骨處常會酸痛;異體骨移植則須擔心移植骨被吸收及感染的問題。
- 新型的人工骨泥椎體形成術只需為病患施打局部麻醉,再以專用導針、導管在X光引導下進行灌入「骨水泥」的微創手術,過程只要半個小時,即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做快速又安全治癒,是目前年老的脊椎壓迫性骨折病患最安全手術。
骨質疏鬆症所造成的脊椎壓迫性骨折,常造成嚴重的背痛和駝背,影響日常生活,要防止脊椎壓迫性骨折的發生,應從日常的飲食和運動做起,有明顯骨質疏鬆的患者更應避免彎腰搬重物、防止跌倒,若有脊椎壓迫性骨折的症狀發生,建議尋找專業的醫師看診,以免病情持續惡化,壓迫性骨折復發機會相當高,治癒後要終身預防骨質疏鬆惡化,以避免壓迫性骨折再次發生。
引用台灣婦女骨質疏鬆防治指引